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焦点土木>>正文

“挑战杯”国赛传捷报,我院学子斩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作者:何启政 胡进玲 审稿:赵中国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0日 18:39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专项赛圆满落幕。在这场全国性高水平竞赛中,我院两支学生团队凭借扎实的研究基础、创新的技术路径与出色的现场表现,从全国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国一等奖与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我院学子在智能土木与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卓越探索能力。 

团队一:炆动探林——智能火线预测系统

由赵宁老师指导,卢海宇、文方等同学完成的《炆动探林-双场数据驱动的多模态协同智能火线预测系统》斩获应用赛一等奖。该项目聚焦火灾发生时风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成功构建出一套融合土木工程与风工程知识的智能预测系统。

然而,项目的推进过程是一场典型的跨学科“破壁”之战。面对团队成员主修土木、急需补足风工程与前沿算法知识的核心挑战,团队在赵宁老师的组织下,系统接受了来自研究生导师及林学院博士生的专项辅导,为后续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在攻克“飞火行为模拟”这一关键难题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流体动力学NS方程与颗粒分散理论,通过深入研讨,最终成功实现了从物理随机过程到智能确定性预测的重要跨越。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的高效协作与学院的全力支持。团队内部职责明确:项目负责人卢海宇统筹全局并负责跨学院协调,成员们各展所长、分模块推进,指导老师赵宁则从宏观层面把握方向。与此同时,学院提供了从“科研训练计划”到“创新创业中心”入驻的全链条支持,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团队二:料机如神——建筑材料强度智能预测技术

由曾宇声老师指导,孙伟茗、雷佳欣等同学完成的《料机如神-基于建筑材料原料成分的人工神经网络多模型强度智能预测技术》荣获应用赛二等奖。该项目致力于为村镇震后快速修复材料设计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助力农房安全重建。

项目初期,团队在跨尺度预测、孔隙结构识别及AI与力学模型融合等核心环节接连受阻,技术瓶颈让研发工作一度举步维艰。面对困局,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多轮的算法优化与模型调参,积极探索破局之道。正是在此攻坚过程中,指导老师曾宇声一句“不能只做‘材料的医生’,更要做‘建筑的生命设计师’”,为团队指明了方向。这一理念促使团队跳出了单纯优化材料的思维定式,将研究视野提升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度,并以此为核心突破口,最终成功构建起一个高精度、可推广的智能预测体系。

这一体系的成功落地,同样依赖于清晰的团队分工与坚实的学院支持。团队内部实行分模块负责制,由孙伟茗同学主攻AI模型的研发与落地,其他成员则专注材料实验与数据验证。学院也依托“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提供了CT扫描、强度试验机等关键设备,并积极促成与四川城普建设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项目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地。

A4A3D34927B89469DAD14C7847B09F29

 

学院育英才,创新结硕果

两个团队在国家级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其根源深植于土木工程学院长期以来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沃土。学院始终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不仅积极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探索土木、建筑、计算机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更在实验设备、计算资源、赛事经费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并凭借导师团队的精准指导,为学子们攀登学术高峰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正是这一系统性的支持体系,为项目的诞生与成长提供了关键养分。

此次获奖,既是对团队技术路线与创新能力的权威肯定,也为他们后续的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面对荣誉,团队成员们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方向。他们一致表示,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深耕研究方向,着力推动项目从优秀的“比赛作品”向实用的“可推广解决方案”升级迭代,力争为建筑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持续贡献来自川农的智慧与力量。